《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03 12:29:45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

一、学习目标

1. 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二、学习方法

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

2.在自读中质疑提问。

3.查询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相关资料,做适当摘录或制成电子作品。

(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意识;强调学生在课外拓展学习中扩大知识视野。)

三、重点 难点

重点:1.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难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四、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了解作者。

2.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致知 诚意 正心 彷徨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此处隐藏23573个字……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五、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六、延伸拓展

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

举例:雪融化后是水、钟表的工作原理……

七、课堂总结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真正有没有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只有有了这些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们的思维才是开阔的。

八、布置作业

自拟题目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